image
初中部 Middle School
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育教学 > 初中部
冷眼看热书——读《英才是怎样造就的》的几点想法
作者:冯伟 发布于:2014-09-04 浏览次数:7193
  王金战无疑是近期教育界的红人,他的大作《英才是怎样造就的》到现在仍然热得发烫。读这本书,花了我许多个夜晚睡觉前的黄金时间,合卷遐思,却并没有体会到许多宣传中的那份神奇。冷静下来再来审视它,我有了一些零碎的想法。


       一、 他是一位扎实的老师



      倒不是被宣传中的那些数字吓倒(对那些数字我有不同的看法,后文将会提及),而是觉得这位老师能一步步从山东沂水一中、青岛二中,走向京城里比较牛气的中学,的确有他过人的实力。



      毫无疑问,他是爱教师这个职业的,也许在他看来,这是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。如果没有爱,他不会在自己教学中有那么多的思考。也正因为如此,他爱他的学生,从一工作开始,他就能够把精力与热情投注在他们身上,因为他们而快乐,因为他们而苦恼。各种新奇的活动,经常性的家访、谈话,甚至一次课堂上的措辞,他都要花一番心思。没有爱,是很难一直坚守在讲台上如此细心、如此尽责的。



      他的扎实,还体现在他的勤奋上。教书二十多年,对各种或成功、或失败的案例,他能够记述的如此清晰,他能够不断从中总结出新的经验教训,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,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。



      说实话,做老师后才知道这个职业有多少琐碎与劳累,尤其是时间长了以后,职业倦怠或多或少会在教师身上留下痕迹。而他,能在琐碎中坚持思考,坚持总结与反思,对这份事业,对他的学生,保持着持久的热情。对于这些,除了敬佩,我只有反思了。



      我也爱这个职业,平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与学生交流不在少数。可是,时光推移,再要回忆以前交流的内容,记忆的脑海中却已经是若有若无了,更谈不上进行及时的反思与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了。在这一点上,真是值得我好好学习。



       二、他被推上了明星的位置



      我离某一些葡萄还相差甚远,但决不会因此而认定它们一定是酸的。然而,有一点是我一向以来的观点:教育的土壤,还是纯洁、宁静一些比较好,在教育界掀起各种风浪,把一些人推上明星的位置,总不是一件好事情。



      我说王金战老师被推上了明星的位置,似乎并不为过。网络上随便搜索,关于他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,他的大作封面上的宣传,似乎也是在把他朝明星的方向打造:数百场讲座、上百万家长热泪盈眶、两千学生雪夜自发送行、图书排行榜第一、博客点击率第一、战友团,看看这些词语,你想到了什么?我辈平庸,无有资历亲自聆听他的讲座,个中风采不敢妄言。但我有一些疑问,还是忍不住想要说出来:他近几年要做数百场讲座,什么时候给自己的学生上课?还有时间跟学生交流,还有精力关注学生的变化么?“上百万家长热泪盈眶”,是如何统计出来的?他的讲座收费么?所收费用归哪些人所有?



      其实不用回答,我们都知道,他应经不再是昔日单纯的教师了,把他打造成了明星,自有人来运作其他的事情。我冒昧的猜想,以后他或其他的教育者会不会也聘请经纪人?



      一开始,我就没有批判王金战老师的意思,我用的词语是他被推上,我想说的是他背后那些推的人或者更复杂的“大手”。长期以来,因为各种利益的诱惑,有些“大手”总在搅和教育这潭深水,坐收渔翁之利。对高考制度、语文课堂、教师职业道德等等,不负责任的批判,偏激尖锐的炮轰,捕风捉影的报道,难道仅仅是为教育负责,替中国的明天担忧?对一些人的吹捧,对一些资料的包装,难道仅仅是对教育的热爱,为广大的孩子指路?



      说到这里,我又想起了王的这本书的封面的一段广告词:“他是另类的教育者,更是震撼心灵的传奇激励大师,策略大师和学生成才的设计师!”把他的书从前到后拜读完毕,感觉他的确很用心在教育事业上,但他的教学并不见得有什么另类,很多的方法与措施广大的教师都在采用,如果坚持的用心的常规教育就是另类,那么什么是正常的教育?



     “传奇”用在他的身上更不合适,在我看来,他并没有创造什么奇迹。封面上写着的一组数字的确很吓人,可是看完了书中的介绍后我一点也不为这些数字感到惊讶。人家教的是人大附中最好的一个数学实验班。京城本就是考清华、北大几率最高的城市,人大附中网罗了这个最幸运城市的差不多功底最好的学生,再过滤出55名尖子,考的再好也不为过。真有传奇的话,怎么不把他在沂水一中、青岛二中的某一次数字拿出来秀一秀?



       教育是用汗水与心血铺就民族的未来之路,不要相信什么传奇,如果说真有奇迹的话,我想或许那些推“星”的人,可能会又创造了一个经济收入的奇迹。



       三、“英才”为何如此惹眼?



       关于“英才”,似乎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。王的大作以如此醒目的名字为题,原因就在于这一组数字(高考中名校录取率)在中国格外引人注目,像我们一般学校,人们还会关注重点率、上线率——教育的效果成了一串串刻板的分数,很少有人会去考虑这些数字背后的代价,这些数字背后的人以后的人生轨迹,这些人生轨迹对我们的民族、人类会有怎样的影响。



       没有人敢断定这些上重点的人以后一定会成就英才,但全社会却都目光一致的盯准这些数字,也因此催生了教育经济,各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纷纷出现,数字阻碍了中国的教育朝着良性、深远的方向发展。什么时候,我们不再简单的用一次分数来作为“英才”的衡量标准?



      四、他能“造就”什么?



      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,任何一个人的成才,都是综合因素的结果,本书以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为名,实在是有些不太谦虚。没有一个人,能够独立去造就英才,他却在这个标题下署上了自己的大名。就是他引以自豪的女儿考上北大,也不能完全归功于他的造就——有功在于他有能耐把女儿从山东弄到北京学习、高考,捷径岂是一步之隔?



      我不喜欢他在书中说到的一句我曾经听得耳朵起茧的话:没有教不好的学生,只有不称职的老师P25),这根本就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!在学习上学生毕竟是内因,说这句话的教育工作者,难道真的就没遇到过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?事实上,在王的大作中,他也坦然地提到将陷入爱情阴影的女孩中断学习送回家(P121)。教学毕竟是面临着许多不同的个体,我们不可能完全达到相同的目标,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,在我看来,目前还是一个理想。



      写到这里,似乎篇幅已经很长了,有些话并没有阐述完全,还是留住比较好。读一本书,总能够吸收许多的营养,王金战老师的书同样给了我许多的启迪与帮助。教育的路本就在探索中,请允许我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有了一些质疑与张望。



 



 
















通讯地址:武汉市江夏区江夏大道特73号 邮政编码:430200
联系电话:027-59733542 027-59733502 传真:027-59733521
鄂ICP备14016375号技术支持:一网科技